遠方不再“遙遠”
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為人民群眾綠色出行保駕護航
——充電基礎設施“十四五”發展成就回顧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 劉永東
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能源設施保障,也是新型電力系統重要組成部分,連接著汽車、交通、電力三大行業,在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鄉村振興、建設“交通強國”等多個方面賦予了重要的使命擔當。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總結“十四五”以來充電行業發展經驗,將對“十五五”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十四五”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成績斐然
“十四五”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邁入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期,五年來,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快速擴張、充電新進企業不斷涌現、充電市場競爭十分活躍,充電站(樁)已經成為百姓城市交通、跨域出行的身邊物,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成,有效支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了充電行業發展方向,提出了車網互動頂層規劃。五年來,圍繞保障服務能力、充電樁下鄉、大功率充電等規模化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及時提供政策指引,構建起充電基礎設施政策的“四梁八柱”。充電樁首次納入國家超長期國債資金支持方向,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國家、省、市三級充電設施監測平臺體系加快建立,在數據統計、監測調度、運行分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覆蓋廣泛的充電網絡基本形成
我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充電網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充電設施數量1610萬個,是“十三五”末的9.5倍。2025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總充電量549.23億千瓦時,充換電行業用電指數比2020年基期增長870%。五年來,充電基礎設施加速向一二線城市周邊、三四線城市以及公路沿線和農村鄉鎮等范圍延伸。現有居住區私人樁充電設施1200.4萬個,是“十三五”末的13.7倍。高速公路服務區(含停車區)建成充電設施4.1萬個,為假期返鄉、長途駕駛開展“護航佳節出行路 充換電行業在行動”專項服務,“充電焦慮”得到大幅緩解。農村充電點位不斷增加,97%的縣城以及80%鄉鎮配建了公共充電設施。礦區、碼頭、工地等電動重卡應用場景的充換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綠色充電、低碳出行”正成為行業新風尚,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1108座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場站使用綠色電力。
(三)多元融合的充電產業生態加快構建
行業繼續保持活躍產業生態,除傳統的電力、電工、通訊、互聯網等領域的企業參與外,汽車、石油、物流、地方投資平臺等是五年來新進市場主體。汽車企業布局充電“旗艦店”,石油石化企業建設“綜合能源站”,物流企業參與干線運輸充換電站規劃運營,地方政府平臺開始深耕當地充電市場。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不斷健全,現有充換電企業60萬余家,主要運營商超過2000多家,民營企業占市場主體80%以上,形成了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共同推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并存的產業格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歐洲建立“研發—制造—服務”三位一體體系,在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地區采用“場景適配”策略,在北美通過柔性供應鏈進入當地充電網絡。
(四)應用場景業態和充電標準體系不斷豐富
五年來,各應用場景的技術路線差異化發展進一步清晰。公共充電場景的大功率化水平不斷提升,新增直流充電單槍平均功率從2021年底的73.90千瓦提升到2025年6月的98.51千瓦,大功率充電設施快速普及,全國大功率充電設施已達到3.7萬臺。慢充智能化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有序充電已經進入產業化發展期,“預約充電、充低谷電”已經成為車主喜歡的充電方式,據24個市/區監測數據表明,私樁全年充電量低谷時段占比平均值為68.87%。無線充電、自動充電等技術不斷突破,設備可靠性、兼容性和智能化水平穩定提升。車網互動開始“破題”,17個省份開展的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順利推進。五年共發布充電國家、行業、團體標準67項,《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信息交換》標準有效支撐了充換電服務運營互聯互通,ChaoJi標準正式出臺,推動了我國大功率充電進程。我國共擔任國際電工委員會(IEC)1個系統委員會秘書處以及6個技術組織的召集人,牽頭國際標準14項,不斷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
二、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
黨中央高度重視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構建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支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十四五”充電基礎設施取得的顯著成效,是全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一)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
將人民群眾的充電需求、建設難點作為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重點。針對居住區建樁難問題,進一步強化充電基礎設施配建要求,開展了“統建統服”建設新模式,統一提供建設、運營、維護等服務。針對城際充電網絡和城市群都市圈的跨城補能痛點,落實省級政府和地市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做好與交通網絡體系的銜接融合和“兩區”“三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大力發展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配套充電網絡建設,創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范縣和示范鄉鎮。
(二)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
不斷開放市場激活活力,出臺了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舉措,支持民營企業積極投資充電基礎設施等能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支持,以及央國企的主動作為和民營企業的市場開拓,有效解決了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中的多場景適應需求、生態圈構建、多元化商業模式發展等產業化關鍵問題,加快了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三)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工作要求,高度重視充電設施安全管理。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定開展充換電站選址、設計、建設和消防設施布置。制定《電動汽車供電設備安全要求》《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系統安全要求》兩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充電樁產品正式納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確保符合質量規定。
三、奮力譜寫“十五五”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十五五”時期是加快構建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的關鍵期,是推動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攻堅期,也是實現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的突破期。預計到“十五五”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充電設施數量達5000萬個以上。充電網絡將進一步擴面提質,城市和都市圈充電網絡基本建成,農村地區的充電設施短板將加快補齊。超前保供、安全可靠、綠色經濟、協同共贏的充電基礎設施將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出行充電需求。
(一)加大政策供給,打造更為便捷的充電網絡
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要求,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做好科學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建立以用戶為核心的充電服務體系,加強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規范充電價格和服務標準,全面提升充電運營服務質量。落實充電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大放電價格城市范圍。加強行業監管,落實安全責任,維護市場秩序。
(二)堅持創新引領,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
加強行業協同,增強充電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的適應性和創新性。結合新能源汽車網聯化發展方向開展自動充電、即插即充、充電漫游等技術創新。圍繞交能融合智慧交通規劃,大力發展光儲充放換一體化建設。結合車網互動試點,破解技術、標準、政策、商業模式等關鍵問題,實現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
(三)開展多層次合作,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更加重視國際市場開拓,充分發揮我國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的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先行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抓住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窗口期,以新能源汽車出口帶動充電設備出口規模提升,進一步擴大出口,推動我國裝備走出去。大力推動中國標準國際互認,為全球其他國家充電設施體系建設提供“中國方案”,服務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國際化發展。(國家能源局綜合司 中能傳媒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