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責任
“十四五”煤炭行業實現躍升發展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 郭中華
“十四五”以來,煤炭行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國家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帶領下,全行業上下凝心聚力、踔厲奮發,緊緊圍繞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目標,推動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生產要素向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煤炭產品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煤炭生產向智能化生產轉變,行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01
煤炭供給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國家能源安全的根基愈加穩固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入推進,新發現了一批大型整裝煤田和礦產地。截至2023年末,全國煤炭儲量增加到2186億噸。“十四五”以來,一大批現代化、智能化煤礦建成投產,煤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2024年全國煤炭產量47.8億噸,比2020年增加8.8億噸。4年來,全國累計生產煤炭181.8億噸,約占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66.6%。“西煤東運”“北煤南運”鐵路網不斷延伸,運煤通道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全國煤炭鐵路發運量由23.6億噸提高到28.2億噸,陸港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更加暢通便捷,煤炭儲備基地和現代物流樞紐建設穩步推進,煤炭資源全國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十四五”以來,面臨新冠疫情沖擊、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等復雜局面,煤炭行業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全力以赴增產保供穩價,以高質量煤炭供應為端穩端牢“能源飯碗”作出重大貢獻。
02
煤炭生產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生產開發布局持續優化
“十四五”以來,西部地區原煤產量由23.2億噸增加到30.4億噸,占全國的比重增加4.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原煤產量由13.1億噸增加到15.0億噸,占比下降2.2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占比下降1.5個百分點。2024年,8個億噸級省(區)原煤產量43.6億噸、占全國的91.3%,比2020年增加8.6億噸、占比提高1.6個百分點。晉陜蒙新四省(區)原煤產量39億噸,占全國的81.6%,比2020年增加8.5億噸、占比提高3.4個百分點。4年來,新疆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釋放先進產能,2024年煤炭產量達到5.4億噸,比2020年增加2.7億噸,“疆煤外運”突破1.3億噸,成為全國煤炭生產新高地。山西、蒙西、蒙東、陜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全國煤炭生產開發布局東中西梯級開發格局基本形成。
03
煤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十四五”以來,煤炭行業堅持“上大壓小、增優汰劣”,煤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全國煤礦數量降至4300處以內,平均單井(礦)規模提高到170萬噸/年左右,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為我國煤炭生產主體。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83處、產能達到13.6億噸/年,比2020年增加31處、產能增加5.4億噸/年。以堅實的生產體系為基礎,一大批煤炭企業集團持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布局先進算力、前沿新材料、高端裝備、新型儲能、智慧物流、生態旅游、現代金融等新興產業,搶占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鄭州煤礦機械集團智慧園區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榆鄂寧現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
04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煤炭行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效,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綠色開發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商品煤質量評價和管理標準持續完善,煤炭深加工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型礦區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土地復墾率分別達到74.1%、74.2%、57%,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原煤生產綜合電耗分別下降到7.9千克標準煤/噸、23.7千瓦時/噸。煤礦低濃度瓦斯利用方法學落地實施,煤炭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持續推進,CCUS技術示范取得新進展。礦區發揮土地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煤炭與新能源、新業態協同探索發展,部分礦區已打造形成工業遺址博物館、國家礦山公園,開灤煤礦、中興煤礦、萍鄉煤礦等一批工業遺產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煤炭由單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加快推進,硅烷、碳化硅、石墨烯、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產業培育取得重要進展。
05
科技興煤戰略持續推進,創新驅動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以煤礦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持續加快賦能煤炭行業,科技和產業創新融合步伐加快,創新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十四五”以來,我國建成了一批智能化試點煤礦,井下現場作業人員大幅減少,工作面單產明顯提高,智能化產能已占煤炭總產能的55%以上。人工智能技術在百余個場景推廣應用,露天煤礦無人駕駛車輛實現年均倍速增長,煤炭數字產業蓬勃發展,規模、效益及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近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態勢,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煤炭行業首個全產業鏈國資智能云、首個國家級區塊鏈服務平臺、首個省級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首個行業大模型相繼建成上線運行。與此同時,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陸續涌現,特厚煤層開采、深部軟巖耦合支護、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煤與油型氣共采等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深部煤炭資源開采、深部煤層氣開發、煤礦災害防治、特厚煤層綜放開采、煤炭清潔轉化等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機裝備制造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十四五”以來,全行業獲國家科技獎勵共3項,榮獲中國專利獎85項,行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0%。
06
煤炭行業改革加快推進,行業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
從電煤市場化改革到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到數字化智能化變革,從礦區總體規劃管理到產能儲備制度建立,一批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動行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能源法頒布實施,煤炭法修訂工作有序推進,《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規定》《煤炭行政處罰辦法》等規章修訂實施,煤炭行業標準(MT)管理進一步規范,夯實了煤炭法規制度標準體系的“四梁八柱”。全國統一煤炭市場體系建設穩步展開,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得到完善,煤炭市場運行更加平穩。煤炭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企業核心功能顯著增強、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2024年,26家煤炭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榜單,6家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07
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得到系統性提升,煤礦安全生產實現穩定好轉
煤炭行業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著力健全體系、完善機制、提高能力,推進安全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生產條例等一批法律法規制修訂完成,礦山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一批行業標準頒布實施,夯實了煤礦依法治安的基礎。煤炭企業加強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科技攻關,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加快建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煤礦瓦斯、水、火、沖擊地壓、頂板等重大災害超前治理,加強職業病防治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扎實推進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加快煤礦安全改造升級,煤礦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展望“十五五”,煤炭需求總量將達到峰值平臺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進入攻堅期,新質生產力發展進入發力期,產業轉型進入加速期,煤炭要進一步發揮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揮好基礎保障和系統調節的戰略使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綠色、更為安全的發展,確保國家能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全面提升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能源支撐。(國家能源局綜合司 中能傳媒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