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華中(東四?。╇娏κ袌鼋ㄔO,促進區域內電力余缺互濟和資源優化配置,支撐電力保供、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經濟運行,近日,華中能源監管局發布《華中區域(東四省)省間電力互濟市場交易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
在業內看來,意見的制定是深入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決策部署的具體實踐,通過構建區域電力市場,能夠打破省間壁壘,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共享互濟和優化配置,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為新能源企業開辟新增量市場
意見明確,將煤電機組、抽水蓄能電站、新型儲能(含具備條件獨立運行的新能源配建儲能)、用戶側可調節資源、負荷聚合商或虛擬電廠等經營主體全部納入市場,為各類調節性資源參與跨省交易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引入供需兩側不同類型的多元經營主體同臺競價機制,構建“雙邊+單邊”的出清模式,推動可再生能源企業“報量報價”或“作為價格接受者”參與省間電力互濟交易,提升區域市場價格發現能力。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華中區域省間互濟市場的建立,是推動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關鍵一步,對促進區域電力余缺互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率、打破省間壁壘具有重要意義。該市場作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第二層基礎,將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區域電價的協同聯動,最終以市場化方式高效配置電力資源。當前,我國電力市場建設目標明確,即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然而,市場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F階段,電力交易仍以省內市場為主,輔以少量的省間交易。
“對于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和新能源而言,省間電力互濟市場的建立將帶來新機遇?!睆B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省間電力互濟市場有助于火電企業通過分檔報價積極參與跨省保供電交易,動態匹配機組售電上限與電力報價,有效覆蓋火電企業的靈活性改造投資和調峰損失。另一方面,省間電力互濟為新能源企業開辟新的增量市場,通過跨省促消納交易突破本地消納瓶頸、降低棄電損失,借助市場化手段緩解區域內各省市時段性、局部性的電力供需不平衡矛盾。
業內認為,在交易機制方面,意見引入的供需兩側不同類型的多元經營主體同臺競價機制、構建“雙邊+單邊”的出清模式,允許可再生能源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報量報價”或“作為價格接受者”參與省間電力互濟交易,既給予新能源企業更大的自主權,又通過市場化競爭提升區域市場價格發現能力。例如,內蒙古與北京、天津已成功開展多月綠電交易,實現跨區清潔能源的優化配置。
展望未來,華中、華東、華南等區域性市場將成為電力市場建設的重點?!斑@些區域性市場旨在為最終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構建起承上啟下的‘第二層’市場架構?!迸砼煺f。
綠電交易價值仍難充分體現
意見對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省間互濟,可以將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的電力輸送到負荷中心,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的時空分布不均問題,加快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區域電力互濟市場機制存在多重缺陷,主要體現在交易機制不完善和價格政策不協調兩方面,這些問題共同削弱了發電企業的收益確定性,抑制了其參與跨省跨區交易的積極性,阻礙了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綠色低碳轉型。
孫傳旺提醒,區域互濟市場機制缺陷削弱企業的收益確定性,跨省跨區中長期送電價格協商難、送受端電力曲線匹配難。價格政策矛盾抑制發電主體積極性,送受端調峰容量成本分擔機制缺位,跨省跨區綠電交易價值難以充分體現。
“首先,省間電力互濟交易結果納入省間送受電調度計劃,對發電企業的靈活性提出更高要求,需同步協調省內發電計劃與跨省電力交易。”孫傳旺分析,其次,發電企業的收益結構多元化,火電企業的收益來源從單一省內售電拓展至保供電溢價及促消納補償,新能源企業的收益依賴于跨省消納量,需權衡省內與省間市場的優先級。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跨省跨區綠電交易本應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定價機制和綠色環境權益,如綠證的跨省互認,導致綠電的環境價值在交易中得不到充分體現,其價格與常規火電拉不開差距,削弱了發電企業投資和輸送綠色電力的動力。
業內認為,跨省跨區綠電交易的價值難以充分體現,主要受限于綠證等環境權益的跨省流轉機制不健全。為解決這一問題,需推動綠色環境權益如綠證的全國統一市場建設,明確綠電在跨省交易中的溢價機制,使發電企業的環境成本得到合理回報。
確保電力互濟交易與電網承載力匹配
“區域市場的建立將有力破解長期存在的省間壁壘,促使各省電價從相對獨立走向相互影響、協同聯動。這種價格信號的傳導,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區域內的電力供需關系,引導發電側和用戶側做出更合理的響應行為?!迸砼毂硎?,在傳統的行政撮合模式下,跨省跨區送電往往面臨流程復雜、協調困難等問題。而市場化的交易規則充分尊重交易雙方——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自主意愿。通過交易平臺,買賣雙方可以直接達成交易,不僅提高交易效率,更能通過價格發現,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真正體現“用市場的方式實現市場的目的”。
孫傳旺認為,電網企業在省間電力互濟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電網企業協同構建涵蓋各類交易場景的跨區常態化交易機制,完善電力交易平臺功能,實現交易平臺互聯互通,促進電力資源的省間優化配置。電網企業能夠保障重點時段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確保電力互濟交易與電網承載力匹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送端新能源基地的發電曲線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而受端負荷中心的用電曲線相對固定?,F有交易機制難以實現雙方發電與用電曲線的精準匹配,增加了電網的運行風險和調節難度?!翱缡】鐓^輸電往往需要送端或電網提供額外的調峰服務,如抽水蓄能、火電靈活性改造等,來保障電力供應的穩定性。然而,相應的調峰容量成本沒有明確、合理的分擔機制不完善,這部分成本或由發電企業獨自承擔,或無法得到補償,嚴重影響了其參與調峰的積極性。”上述不愿具名業內人士直言。
在跨省輸電通道規劃和調度運行方面,電網需要新的考量。孫傳旺認為,一方面,電網企業應當繼續推進特高壓交直流工程領域的投資和建設,持續優化完善主干網架,著力提升輸電通道利用率,發展更為穩定的輸電技術和輸電設備,實現跨省輸電通道建設與電力系統供需的精準適配,為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跨區域、大容量的高質量電力供給。另一方面,電網企業需要積極推廣“云大物移智鏈邊”等先進數字信息技術在電網調度各環節的廣泛應用,協同搭建智能運維平臺,全天候、實時性監測電網運行狀態與系統供需狀況,強化事故狀態下的電網互濟支撐,為實體經濟構筑起抗風險能力更強的能源保障體系。